你的孩子坐哪裡?教室座位如何安排?

16.JPG  

 恩就讀蒙特梭利幼稚園時,主要學習都在地板上鋪上rug操作教具。

    看!後頭兩位老師也是席地而坐陪孩子學習拼音。

IMG_1945.JPG  

恩今年開始上公立小學了,每個人就有固定的座位。老師實施分組教學。

就在恩的小學open  house時,帶恩走進教室體驗一下自己即將邁入的嶄新學習環境,

老師請恩拿著自己的名牌,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位置放上,

這寶貝的第一個反應很直接、也很可愛,恩:「媽咪,這學校的教室怎麼會有桌子?!」

乍聽之下或許覺得恩的問題怎麼這突兀?但仔細想想這也難怪恩會有這樣的疑問!

恩在台灣沒上學,來美國的啟蒙教育媽咪選擇蒙特梭利的幼稚園,

自然地恩覺得教室就是有寬敞的空間可以自由探索,

「桌子」是書寫時才用得到的「輔助」工具。

就當恩要決定把自己名牌放在哪一張桌子的一瞬間,

我急忙的巡視教室的環境,以及檢視桌椅面對老師講台的視線,

這樣的舉動與思考,頓時讓我意識到當「媽媽」和「老師」的角色真的非常不同!

角色立場不同,所思考的面向真的不一樣。

但這的確是很棒的體會,如果能同時歷經老師和媽媽的角色,孩子的學習成長得到的幫助一定更多!

也因為這幾天讀到小熊媽媽的文章,還有我回想到恩蒙式幼稚園的教室觀察心得,

才想到「怎樣的教室座位安排」是最恰當的呢?如何讓孩子「有效」及「快樂」的學習呢?

( 家在美麗婆娑處:小熊部落~「今年,我去排排做的親師座談」

http://constancec1.pixnet.net/blog/post/31142569

恩恩珈珈~恩愛有珈:「恩珈學蒙特梭利學習教室觀摩心得」

http://www.babyhome.com.tw/calendar/0,o1de,mid1199552,cid151389917.htm

 一、不同的教育理念,不同的座位安排

(一)蒙特梭利教育

蒙式教育強調孩子親自操作教育,由手的觸摸與操作帶動腦部的刺激與思考,

所以孩子們操作教具需要寬敞的空間,鋪上毯子後可以完整呈現自己的學習教具和主題,

孩子和老師都輕鬆自在的「地面」上活動!

5.JPG

恩和同學學數學加法,操作積木,並記錄下來。

6.JPG

同學合作拼圖,學習輕鬆自在。

10.JPG 

珈珈自己玩matching game。

12.JPG  

完好後自己收拾毯子。

14.JPG  

必要書寫時再到桌子上工作,右邊角落恩正在寫小日字。

老師在指導小男生他可以去拿什麼主題學習,趴在地上的女孩在學拼音。

這樣的學習模式應該跟台灣傳統教育「非常不同」吧!

經由一年的觀察,我想這樣的學習模式得符合孩子的個性,

恩喜歡自由探索,所以可以拿著每週計畫表,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,

悠遊探索知識,老師從旁指導並隨時檢核。(不像台灣老師學期末才趕製學習單喔)

這樣混齡的教學,一班28人,有一位主教老師,還有兩位助教。 

但我聽到其他媽媽的顧慮是:孩子缺乏集體上課的知識傳達,無法瞭解孩子有無學到統整及有系統的知識 !

所以很多到了孩子五歲時有了國家的補助,都轉到公立幼稚園就讀了!

蒙式小學的學習模式亦同,一~三、四~六年級同班,強調孩子混齡自主學習。

(二)公立學校

本想恩經由蒙式教育學習很快樂,英文很快即能上手,讓她繼續就讀蒙式校學。

但一方面開始擔心恩回台灣後不知會不會不適應在教室「乖乖坐好」這件事!

加上我們希望恩能多瞭解世界的多元性,並勇敢應英文多跟同學溝通,

最後決定讓恩就讀住家學區的公立小學了!

恩依然覺得新鮮,搭校車、有自己的座位,一切都在快樂地體驗與學習。

IMG_1947.JPG  

全班24人,分成六組,以小組方式組合座位,左右兩側稍微傾斜轉彎,以面對老師講台位置。

二、教室座位安排的方式

在傳統公立學校學習,大致的教室座位安排方式有:

(一)排排坐

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,孩子按照身高,排排坐好,中間留有走道空間。

優點:孩子可以正視黑板講台,老師也可以清楚看見孩子臉部的反應。

        孩子坐姿可端正抄寫老師的黑板上的文字,不與同學相互干擾。

缺點:少了團體互動及與同儕討論的機會。

(二)分組坐

依照班級人數將孩子組成小組座位。

優點:有所屬的團體榮譽感,增加孩子與同學的互動,可以相互討論腦力激盪。

          合併桌面,可提供集體創作的空間。

缺點:孩子容易分心,因近距離面對與接觸同學,容易擠眉弄眼嬉鬧。

      無法正視老師的板書(因有部分孩子是側身而坐),書寫時需要不時轉身察看。

(三)馬蹄形坐

全班座位安排成一個「ㄇ」字形,將教室中間空出一個大空間。

優點:同學有充分的表演空間,利於團康活動的進行。

缺點:空間動線有限,孩子出入不便,不利於每日的學習。

三、我的座位安排方式

在教書時很慶幸進入校園氣氛與文化良善的學校,同事們樂於分享與創新,真的讓我學習許多!

在教學的經驗逐漸磨練下,讓我體會老師、孩子與家長必須相互體諒、協助與成長!

教學過程中,家長反應孩子的座位問題有:

孩子的視力問題(近視:希望讓孩子坐前面一點)、

孩子的身高(怕自己的孩子太嬌小看不見)、

與鄰近同學的相處(不喜歡衛生習慣不佳的、不喜歡某同學的個性)

孩子的個性(怕自己的孩子太沈默,希望坐前面一點老師多關注)

 

漸漸的我建立自己的座位安排方式:

(一)機動式的座位安排

平時孩子以排排坐的方式聆聽老師的講解與教導,尤其在國字書寫及數學運算時;

但排排坐中早已分好組別界線,需要討論合作、藝術創作或吃午餐時(孩子很享受這時光),

孩子自動調整成分組形式,視時機調整。

兒童樂會、綜合活動表演課時,就以馬蹄形的方式進行活動,讓孩子有舞台的空間

 

這樣的訓練在開學一個月內,訓練孩子隨機變換位置,孩子很聰明很快就學會,

在低、中、高年級我都試喔!

(二)賦予組別生命力

在機動式的座位中,實質上孩子雖然處於排排坐狀態,卻也明瞭與誰是生命共同體(學習共同體啦,哈),

所以團體制約及團隊合作都有利於班級經營籍班級氣氛的營造。

1.分組方式:

我的方式是分組時一班上男女人數抽籤決定組別。

如:班上男生18人,女生18人。全班分成六組。(18除以6等於3)

就做好男生、女生的1~6號簽各三個(男女生以顏色區別)

所以每組都有三個男生、3個女生,性別均等。

2.共組家庭

在請孩子將組別取一個名字,共組一格個溫馨的家庭,

選出爸爸、媽媽、哥哥、姊姊、弟弟、妹妹!

(當然目前台灣男女不均狀況下,很多男生也樂於當妹妹啦,呵呵)

高年級的孩子問我:「為什麼不能自己選家裡的成員?」

我告訴孩子,人一生下來本來就不能決定誰是自己的父母或手足,

必須要學習與他人共同相處,這道理他們就能接受抽籤的安排。

每個角色都自己的職責:媽媽幫忙收聯絡簿,爸爸收功課,哥哥發作業,

姊姊檢查座位,弟弟領文具,、、、

老師指派工作時,每個角色都可輪替為家人服務。

也希望藉由這樣的安排,激盪出不同屬性孩子的火花,效果很溫馨呢!

回憶批改孩子的聯絡簿上的小日記,孩子寫道:

一位當爸爸的男孩說:

「今天開始我得每天早點到學校,因為我當爸爸了!(我看到這差點沒噴茶,哈~)

我要趕緊收好全家的功課,為本家爭光!」

一位當媽媽的女孩說:

「我家的弟弟真的很爭氣,這次母親節卡片竟然得了全校第一名,當媽的與有榮焉阿!」

當然也有抱怨文:

「我家的妹妹真的要改進了,每天遲到害我們被扣分也不是辦法阿!」

還有浪漫史:

「最近姊夫真的對我家姊姊太好了,還買早餐請姊姊吃呢!我也要!」

(老師再度噴茶!!!!)

孩子還自己延伸族譜,姊夫、妯娌、爺爺、奶奶、、、有夠可愛!

3.週期性輪替

每組兩星期搬家一次,讓孩子不固定坐在一個座位太久,

這樣的搬家也有利於教室整潔阿!

別懷疑,常有過期麵包、飲料、沒簽名的考卷、、、從抽屜翻出來呢!

這樣也可解決孩子視力的問題,每個人都有機會在教室的不同角落體會一下。

4.強制性的介入

這是非必要的手段,若某家庭成員組成太過散慢或某個孩子特別需要協助,

老師才介入家庭的組織的更換!孩子也會問為什麼?

這不也是真實社會上會發生的事實嗎?有的家庭真的需要社工介入與協助阿!呵呵、、

 

在排排坐時,我希望孩子專心聆聽老師的講解,並適時的反應與回饋,達到最有效的「教」與「學」。

在分組時,我希望孩子團隊合作,一起討論、創作與分享,享受快樂的同儕互動與腦力激盪。

班級就由許多快樂的小家庭組成的一個和諧大家庭!

 

(三)親師溝通

瞭解老師的班級經營與教學理念,家長與老師適時的溝通與相互瞭解,

受惠的就是可愛的孩子們!

座位的安排,有時還真的得視班級組成的孩子個性而轉換,

畢竟編班時電腦的隨機安排,不能掌握孩子的個性,有的老師真的「非常」的辛苦!(拍肩)

現在當起全職媽媽,每天接送孩子上學下學,看看、欣賞不同學校教室的布置,

看看教室裡的座位安排與孩子們的互動,不同於以往教師的身份,變成家長、當起老師的協助者。

所以我很高興恩在分組教學的座位安排中很快交到鄰座的好朋友,

也提醒恩在聽老師說話時將椅子轉個彎,專心面對老師學習。

希望孩子快樂學習成長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媽咪秀秀童畫樂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